从书桌前到大银幕,陈丹燕导演《萨瓦流淌的方向》入围上影节“SIFF狂想曲”展映单元

 2023-06-06 阅读:650 点赞:631

从书桌前到大银幕,陈丹燕导演《萨瓦流淌的方向》入围上影节“SIFF狂想曲”展映单元

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

6月9日,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开幕。著名作家陈丹燕导演的《萨瓦流淌的方向》入围电影节“SIFF狂想曲”单元,这是中国与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,两年前入选2021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,去年年初亮相广州第八届金红棉影展,这次则回到了陈丹燕的故乡上海。“我的电影能在自己家乡放映,是莫大的安慰。从第20届上影节电影签约新闻发布会到第25届公映,心愿终于达成了,做梦一样。”陈丹燕说。

近日,《萨瓦流淌的方向》在思南书局进行了一场面向资深影评人与媒体人的小规模放映。“书桌前的辽阔——陈丹燕图片展”正在思南书局三楼展厅举办,现场展出着20件陈丹燕拍摄的照片,以及她亲笔写下的照片中的故事。该展览与《萨瓦流淌的方向》形成互动,陈丹燕向观众展现了作家跨界的工作方式。

塞尔维亚是欧洲第一个向中国游客免签证的国家,曾经的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《桥》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等影片给无数中国观众带来深远的影响。在这里,不仅电影历史源远流长,还有世界文学大师帕维奇。2014年,帕维奇的小说《哈扎尔辞典》吸引陈丹燕首次踏上塞尔维亚的土地。从此她对此地着迷,多次前往旅游,并在国内出版了以塞尔维亚为主题的旅游文学书《捕梦之乡》,获得热销。2016年11月,陈丹燕被塞尔维亚旅游局授予塞尔维亚旅游形象大使的称号,以推动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。

“这世上总有一些地方,你见到第一眼就‘呯’地一声打进你心里,从此念念难忘。处于南欧的斯拉夫大地对于我就是这样。于是,去那里漫游八年,写一本书,拍一部电影,经历一段大喜大悲的人生。”陈丹燕说。

《萨瓦流淌的方向》有两条主线,塞尔维亚历史最悠久的书店Geca Kon的店长兼总编辑米兰科维奇,艺术策展人乌诺斯。一老一少两位知识分子的故事在片中并行。如今,这家书店已经被一家私人出版公司收购,影片记录了它最后的时光。

陈丹燕以26段独白,串联起作者电影的个人性、文学性以及内在的思考。这是在反复思索之后形成影片结构线——作家独白系统。与此呼应的,则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陈丹燕伏案整理素材、写作的过程,她将其称为“作家书桌系统”。

“我要自己完成一部影片的编剧和拍摄,是想要探索在文字的抽象思维和影像的具象思维之间,是否存在一个相融并放大想象力的空间。因此在影片里建立了一个纲领化的作家书桌叙事。”陈丹燕说,“坐在巴尔干漫游之路上的那些书桌前静默,我心里嗡嗡地酿着思想之蜜。酿成的蜜,就成为写作的材料,也成为我生命历程的门牌。”

“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,她不是用旁观者的角度,而是用自己的灵魂和心灵在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人,感受他们对文化历史和一去不复返的那些情感,并进行追溯。许多镜头让身为观众的我们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,很难言明的东西。”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说, “在这样一个跨文化的作品里,陈丹燕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知音,让大家一起徜徉在这条我们没有看到的萨瓦河里。” 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张琪则说:“在《萨瓦流淌的方向》中,文学性是在慢慢流淌的,它通过所有的造型、画面、镜头的移动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去,然后慢慢地感受。”

陈丹燕则表示:“作为一个作家拍电影,我反复地问自己,我到底想要什么。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认为,如果这部电影有一句 slogan,它应该是:作家书桌上的辽阔世界。”(更多新闻资讯,请关注羊城派 pai.ycwb.com)

来源 | 羊城晚报·羊城派

图片 | 剧照

责编 | 胡广欣

校对 | 彭继业

 用户评论

 正在加载
返回顶部